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當年民國容得下魯迅,為甚麼當今強國盛世反而容不下魯迅?」

在過去60多年中,魯迅作品從來都是中小學生必讀的語文課文,近年一減再減,今次徹底淘汰。當局的解釋是,魯迅文章過於深刻,不適宜初中生閱讀。有文人附和當局論調,稱「魯迅以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世事,應該是成年後才能體味」,「魯迅很多文章是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讓孩子過早接觸魯迅,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
不過,大部份網民反對魯迅退出語文教材,據某網站對2.5萬網民的調查顯示,反對淘汰魯迅課文者超過71%,贊同者不到21%。網民們認為,魯迅文章的核心就是鐵骨錚錚,向黑暗勢力鬥爭和宣戰,不退縮、不獻媚、不歌功頌德,堪為民族文化脊梁,「他的作品明明就是今天寫的,然後穿越到民國去發表的,為甚麼就不讓中學生閱讀呢?」「按魯迅說法,人的可悲莫過於思想麻木,失去判別能力,不讓學生讀魯迅,就是洗腦,就是培養國民奴性」。
「沒有魯迅(作品)的語文還叫語文嗎?」新學期內地中小學語文教材大變臉,隨着最後一篇魯迅文章《風箏》被刪,這名被冠之為「民族魂」的大作家,在內地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中被「趕盡殺絕」。網民怒斥教材「去魯」是對年輕人洗腦,顯示當局以奴化教育替代批判現實的國民思想。
在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語文教材中,30篇課文有9篇被更換,其中最受關注是魯迅的《風箏》被刪除,這是迄今內地中小學語文教課書中僅存的魯迅課文,一同消失的還有郭沫若的《靜夜》、流沙河的《理想》等,取而代之的是賈平凹、史鐵生等人的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