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由馬共歷史看中共的政治手段極度無恥卑劣

馬共總書記陳平。互聯網
馬來亞共產黨總書記陳平於本月16日在曼谷病逝,標誌着馬共歷史正式落幕。這天也是馬來西亞國慶和首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生辰,可謂一個歷史大諷刺。這個港人或許感到陌生的人物故事,以及遙遠的馬來亞共產主義運動,其實與香港社會有着一些關連,也能給港人借鑑。
東南亞的共產主義運動起源可追溯至1922年,南洋共產黨就是由中國共產黨所建立,後來1930年解散並由新成立的馬來亞共產黨所取代。原名王文華的陳平出身霹靂州(首府為港人熟悉的怡保)華裔商人中產家庭,在1940年僅16歲就加入馬共。二戰期間,馬共向英國提出合作抗日,陳平加入並接受英國的軍事訓練,並因為表現卓越獲頒OBE勳銜。但1947年時任馬共總書記萊特被暗殺,陳平接任黨總書記之後,就發動游擊戰對付英國,為的就是一股反殖浪潮爭取獨立。但1957年馬來亞獨立之後,在中共的支援下繼續進行戰事,彷彿有說不通的道理。即使陳平在1960年逃到中國,而新加坡在1962年加入馬來西亞公投成功後,馬共可謂大勢已去而本打算放棄武裝鬥爭,但黨內激進派系不肯停戰,轉到泰馬邊境活動。十多年的游擊戰導致數千軍警以至平民死傷。1969年「5.13暴亂」後馬共可謂氣勢殆盡,但陳平卻得到中共支持設立「馬來亞革命之聲」電台進行意識形態抗爭,直到1972年中馬建交後中共就逐漸要求停止廣播。馬共與大馬政府在1981年展開和談,但中共一直置身事外,直到1989年12月2日在泰國政府充當中間人斡旋成功,簽訂《合艾和平協議》,馬共才正式宣佈放棄武力。這該能解釋為何陳平多番透過政治接觸和司法程序,馬來西亞政府都拒絕他實現「回國終老」的最後遺願,甚至總理納吉及內政部長阿末扎希已經明言「不會原諒恐怖分子」和拒絕家屬把他的骨灰帶回國安放。
借反殖之名推動共產主義是南洋(星、馬、印)共產運動的主要戰軸,而且得到廣泛支持,的確與當時英國在馬來亞、海峽殖民地(即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和婆羅洲的管治又相當不堪,只求利益罔顧社會需要有關。但另一方面,中共支援馬共與及印尼共產黨外,並透過這些組織宣揚共產主義下借華人對身份認同問題進行招攬「回國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數以十萬計南洋華人,尤其是年輕人,不顧家人反對下「回國」,筆者父母就是當中的分子。可是後來又基於「南洋僑胞」身份成為地主、資本家、知識分子以外的中共主要批鬥對象,下放華僑農場上山下鄉,甚至在大躍進、文革的受到慘烈批鬥;或是「幸運地」或被驅逐離境,但礙於大馬國籍已遭褫奪,結果只能流落香港度過餘生。這便是、有不少南洋華人和後裔的原因。
陳平的事迹以至馬來亞共產黨的歷史,證明中共的政治手段極度無恥卑劣──需利用他人對社會主義的熱忱,就可以不惜代價作出支持或進行招攬;但當政治形勢不再容許的時候,中馬建交就離棄馬共,大躍進等運動失敗後就轉移群眾視線遷怒於「南洋僑胞」身份背景。總體而言,都在凸顯中共視乎利用價值和用完即棄的態度。港人該藉這些歷史認清中共的真面目,以馬共失去中共支援的原因、陳平未圓遺願之因為鑑,莫再受到中共的唆使和利誘;更要以在港南洋華人的慘痛經歷教訓,認清「中國人身份」只是中共的政治權謀,不要跌入港人身份認同問題的陷阱當中。
逝者而矣,陳平的故事或可理解為一段「為社會主義付出和犧牲」的英雄故事,但為求理想而犧牲無數人命,實在無法接納。不論共產主義或是武力鬥爭,世人都要引以為鑑。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