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決定採用外國比較通用的做法訂定貧窮綫,避過「粉飾」之譏。至於另外兩個數目,則以輔助指標的形式列出,比單一窮人數目為務實。按照不少國家採用的「相對貧窮」定義,把貧窮綫訂在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本港去年就有一百三十一萬窮人﹔如果把綜援及生果金等政府津貼計算作收入,貧窮人口就會減少二十九萬人﹔如果再計及公屋津貼,會進一步減至剩下六十七萬人,差不多把窮人「減半」。任何縮窄貧窮綫定義的考慮,都是「粉飾數字」。窮人在定義上「被脫貧」,是減輕政府的扶貧責任。
政府按二○一二年本港不同的住戶人數入息中位數一半,定出香港貧窮綫,一人貧窮綫月入三千六百元、二人家庭為七千七百元、三人為一萬一千五百元,至六人或以上為一萬五千八百元。這定義下,香港貧窮人口達一百三十一萬二千人;政府同時定三項指標進一步剖析貧窮綫,當政策介入後,包括計算恒常現金福利轉移及稅收後,貧窮人口為一百零一萬七千八百人,貧窮率達百分之十五點二。當進一步計算一次性寬免措施如公屋免租、關愛基金的非恒常現金福利轉移後,貧窮人口降至八十萬五千人;再計算公屋補貼後,窮人剩六十七萬四千人。報告集中分析扣除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的貧窮人口,即在約一百零一萬八千人當中,在職貧窮人口高佔五十三萬七千五百人,貧窮兒童佔二十萬八千八百人,貧窮率高近兩成,即每五名兒童便有一人活在貧窮綫下;貧窮長者有廿九萬六千六百人,即每三名長者有一人貧窮。
在職貧窮戶成政府焦點,近十六萬戶、五十三萬七千多名在職貧窮人口中,領綜援者只佔百分之八點四;如針對三十萬無領綜援的貧窮戶,近半涉四十九萬人屬在職貧窮,八成四住戶是三人以上家庭,平均只有一點一人工作,但沒工作經濟活動者,亦佔整體人口六成三,兒童及學生更佔三成一,反映家庭負擔頗大,逾五成二住公屋。
政府終為本港訂立貧窮綫,同時算出兩項輔助指標,包括扣除現金福利津貼及公屋資助後的貧窮人口。從政治角度考慮,愈多人被定義為窮人,就愈有實力向政府施壓要求改善;從扶貧功能考慮,指標作出細分後,有助找出最需要額外幫助的人。
本港堅尼系數去年創下零點五三七的歷來新高,這個用作量度社會貧富差距的指數,已經計及稅務和政府提供福利後的數字。社會需要改善貧富懸殊,通過訂立貧窮綫,並非徒設一個空泛的統計數字,更要有扶貧、脫貧的行動來配合。
在諮詢過程中,不少福利團體希望採用較寬鬆的基準,原因是「窮人」愈多,社會均富的壓力愈大,政府要投放在扶貧的資源就要愈多,力度就要愈重。不過,範圍愈大,究竟哪些人最需要幫助,就愈模糊。例如在職貧窮和住劏房者,可能比已在接受公帑津貼的綜援戶和公屋戶,手頭更加拮据,需要額外照顧。
要找出需要重點幫助的人,不能夠單看他們的工作入息,還要看他們手頭上實際可以動用的金錢數額。綜援戶雖然沒有工作收入,但是每月領取政府津貼、醫療和子女教育等都有安全網;相比之下,低薪家庭要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可能更加吃力。
同樣為低收入的家庭,公屋戶和劏房戶的生活開支負擔,也有很大差別。公屋戶享有低廉租金的福利,由此節省得來的金錢,令他們的實際可動用金額,比同等入息的劏房戶高,居住環境也較好。政府在租金方面給了公屋戶相當大的補貼,劏房戶就少了這份相當重要的福利,在其他方面應該得到更多援助。
由於本港租金高,一旦把公屋租金補貼計算進去,就有數十萬人在競逐扶貧資源上大為「吃虧」,而且有關租金補貼水平,是以同區私樓市值租金為計算基數,兩戶人家同樣入息,住在港島南區豪宅旁華富邨的公屋戶,與住在深水埗舊樓旁的公屋戶,計算出來的補助水平有天壤之別,以致這個環節的爭議特別多。
無論公屋租金補貼的計算方法如何,實際情況是不少公屋戶的手頭可用金額比劏房戶為多。有關指標的釐定,確實有助界定社會上最需要幫助改善生活的「超貧戶」。
今次當局不是按照能否餬口水平而訂出「絕對貧窮綫」,而是互比入息的「相對貧窮綫」,大家增加了入息,貧窮綫就會上升,不可能一刀切「滅貧」。細分指標來重點扶持最需要幫助的一班人,是最能夠發揮扶貧功能的路向。政府數據顯示,經恒常福利和關愛基金等非恒常福利轉移後,天台屋住戶的貧窮率逾兩成,位列各住屋之首,其次是劏房、牀位、閣仔等租戶,第三才是公屋戶。而扣除公屋福利轉移後,公屋戶貧窮率跌至百分之九,但劏房、牀位、閣仔等租戶遙遙領先,貧窮率高達百分二十三點三。扣除公屋福利現金轉移後,公屋戶貧窮率降至百分之九,更凸顯蝸居劏房、牀位、閣仔的貧窮者問題嚴峻,貧窮率達百分之二十三點三,而臨屋如天台屋住戶貧窮率亦有百分之二十三點六。政府對劏房戶須施援手,若其惡劣居住環境屬非法,應盡快規管,加建公屋及重設臨時房屋。政府對劏房戶似無能為力,屬棘手問題,惟決不能漠視。
關愛基金對劏房戶的搬遷津貼,應盡快恒常化,才可助他們脫貧,否則最窮的劏房戶,辛苦工作賺錢都只在捱貴租。
政府數據顯示,102萬貧窮人口中,長者佔30萬,即3個長者中便有1個貧窮。數據反映長者貧窮問題嚴重。
65歲以人口現時有100萬,長者在眾多貧窮市民中所佔的比例最高,數字是33萬屬貧窮,即3個中便有1個在貧窮線以下。政府要再評估現有對策,主要是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再加上長者綜援是否足夠。若不足,下一步是否要做全民退休保障,或以那些形式去做,政府定要作個決定。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二○一二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全港貧窮人口高達131萬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當今中國養老制度的最大弊病 官民退休天差地別
老有所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但在中國社會日趨進步、國力不斷增長的今天,安度晚年仍是神州百姓可望不可即的夢。
近日,清華大學教授有關退休人士「男耕女織」的驚人妄語,以及國務院提出明春試行的「以房養老」,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從中折射出的是社會對「老有所養」的困惑與不安。
入不敷支 退而不休
清華大學教授楊燕綏公開建議︰國人不延遲退休年齡,但延遲到六十五歲再領養老金。「那五十歲退休後,中間十五年怎麼辦?」楊教授說︰男的去做園林工,女的去洗衣服,多好啊!
此怪論一出,即遭到輿論炮轟。退休領取養老金乃天經地義,卻要百姓空等十五年後再領取,當官的退休後卻能早早領着一大筆錢風流快活,可謂飽漢不知餓漢飢。事實上,不少人退休時早已體力透支,有的甚至百病纏身,要讓他們再去幹園丁、當洗衣工,這像人話嗎?再說,大多退休職工入不敷出,亟待養老金餬口,要他們繼續苦捱,於心何忍?
替國家出謀劃策,楊教授此番「高論」,對緩解國家養老金缺口也許有益:據官方披露,全國養老金缺口高達兩萬億元,其中十四個省就虧空近八百億元。問題是,這巨大的窟窿若用延遲發放養老金的方式來堵,則是徹頭徹尾的損招,本末倒置。試問,如果楊燕綏不是教授,只是一名普通紡織女工,她會如此高談闊論嗎?
與楊教授「男耕女織」謬論不同,「以房養老」是官方在養老金大量虧空下推出的權宜之計。兩者提議的養老方式雖然有別,但同樣曲高和寡,脫離現實。
所謂「以房養老」,本質上就是賣房養老,這種養老方式在不靠子女養老的西方國家頗為流行。不過,中國與西方國情不同,「但存方寸地,留於子孫耕」是中華民族千年傳統,倘若老人將房產抵押給金融機構,而不留給子孫,大多國人不會接受。況且,當今貧富兩重天,高官權貴房產少則幾套,多則幾十套,根本毋須「以房養老」;草根階層卻蝸居陋室,無房養老,當局推出「以房養老」,對解決「老有所養」有何助益?
官民退休 天差地別
其實,要推行全民養老,當局並不缺錢。如果政府廉潔奉公,不再挪用社保基金、中飽私囊,如果央企國企巨額利潤能夠「還利於民」,如果三公消費減一點,樓堂館所蓋少一些,國家還缺養老金嗎?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如果有一天,我悄然離去……」唱出了許多農民工心中的悲苦。君不見,鄭州七旬老人為了換取五十塊錢,頂着烈日拉着一百公斤麥秸艱難地行走在馬路上,安徽七十二歲老婦每天凌晨三時用人力車載着六歲孫女去掃大街,河南新鄭年逾七十的環衞工靳春波甚至因勞累中暑斷送了性命。這些老人幹着最累最髒的活,卻沒有養老金,沒有醫保,只能退而不休,令人情何以堪!
不患寡而患不均。當今中國養老制度的最大弊病是分配不公,官民退休天差地別,工薪階層退休前按月供款,退休後只有千多元養老金,政府官員在職時養老保險一分未繳,退休後卻可坐享逾萬養老金。天底下哪有「僕人」的退休待遇超過主人?
最美桑榆景,人間重晚晴。如果「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陽光不能普照神州大地,百姓如何幸福?社會如何和諧?
由馬共歷史看中共的政治手段極度無恥卑劣
馬共總書記陳平。互聯網 |
東南亞的共產主義運動起源可追溯至1922年,南洋共產黨就是由中國共產黨所建立,後來1930年解散並由新成立的馬來亞共產黨所取代。原名王文華的陳平出身霹靂州(首府為港人熟悉的怡保)華裔商人中產家庭,在1940年僅16歲就加入馬共。二戰期間,馬共向英國提出合作抗日,陳平加入並接受英國的軍事訓練,並因為表現卓越獲頒OBE勳銜。但1947年時任馬共總書記萊特被暗殺,陳平接任黨總書記之後,就發動游擊戰對付英國,為的就是一股反殖浪潮爭取獨立。但1957年馬來亞獨立之後,在中共的支援下繼續進行戰事,彷彿有說不通的道理。即使陳平在1960年逃到中國,而新加坡在1962年加入馬來西亞公投成功後,馬共可謂大勢已去而本打算放棄武裝鬥爭,但黨內激進派系不肯停戰,轉到泰馬邊境活動。十多年的游擊戰導致數千軍警以至平民死傷。1969年「5.13暴亂」後馬共可謂氣勢殆盡,但陳平卻得到中共支持設立「馬來亞革命之聲」電台進行意識形態抗爭,直到1972年中馬建交後中共就逐漸要求停止廣播。馬共與大馬政府在1981年展開和談,但中共一直置身事外,直到1989年12月2日在泰國政府充當中間人斡旋成功,簽訂《合艾和平協議》,馬共才正式宣佈放棄武力。這該能解釋為何陳平多番透過政治接觸和司法程序,馬來西亞政府都拒絕他實現「回國終老」的最後遺願,甚至總理納吉及內政部長阿末扎希已經明言「不會原諒恐怖分子」和拒絕家屬把他的骨灰帶回國安放。
借反殖之名推動共產主義是南洋(星、馬、印)共產運動的主要戰軸,而且得到廣泛支持,的確與當時英國在馬來亞、海峽殖民地(即新加坡、馬六甲和檳城)和婆羅洲的管治又相當不堪,只求利益罔顧社會需要有關。但另一方面,中共支援馬共與及印尼共產黨外,並透過這些組織宣揚共產主義下借華人對身份認同問題進行招攬「回國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祖國」,數以十萬計南洋華人,尤其是年輕人,不顧家人反對下「回國」,筆者父母就是當中的分子。可是後來又基於「南洋僑胞」身份成為地主、資本家、知識分子以外的中共主要批鬥對象,下放華僑農場上山下鄉,甚至在大躍進、文革的受到慘烈批鬥;或是「幸運地」或被驅逐離境,但礙於大馬國籍已遭褫奪,結果只能流落香港度過餘生。這便是、有不少南洋華人和後裔的原因。
陳平的事迹以至馬來亞共產黨的歷史,證明中共的政治手段極度無恥卑劣──需利用他人對社會主義的熱忱,就可以不惜代價作出支持或進行招攬;但當政治形勢不再容許的時候,中馬建交就離棄馬共,大躍進等運動失敗後就轉移群眾視線遷怒於「南洋僑胞」身份背景。總體而言,都在凸顯中共視乎利用價值和用完即棄的態度。港人該藉這些歷史認清中共的真面目,以馬共失去中共支援的原因、陳平未圓遺願之因為鑑,莫再受到中共的唆使和利誘;更要以在港南洋華人的慘痛經歷教訓,認清「中國人身份」只是中共的政治權謀,不要跌入港人身份認同問題的陷阱當中。
逝者而矣,陳平的故事或可理解為一段「為社會主義付出和犧牲」的英雄故事,但為求理想而犧牲無數人命,實在無法接納。不論共產主義或是武力鬥爭,世人都要引以為鑑。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百姓連死都不怕,維穩還有甚麼意義?
北京首都機場爆炸案日前審結,被告冀中星能否得到公平裁決,固然備受關注,而弱勢群體上訪無門,公義得不到伸張,以致惡性報復事件無日無之,更是牽動着國人神經。是的,冤有頭,債有主,冀中星本是一名身體健全的青年,當年到東莞謀生,莫名其妙地被當地治安隊員打成癱瘓,數年間坐着輪椅到處上訪,始終討不了「說法」。即使最後採取這種激烈的報復手段,也不想傷害無辜,可見他的本性是善良的。廣東警方曾承諾覆查該宗毆打致殘案,至今沒有任何結論,並以「不屬於政府信息」為由,拒絕辯方信息公開申請。加害冀中星的惡吏逍遙法外,受害人反而成為刑事嫌犯,試問公義何在?天理何在?
事實上如果信訪部門能主持公道,這宗爆炸案根本不可能發生。正是因為官僚傲慢、權力腐敗、司法不公,才把冀中星逼向絕路,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當今神州矛盾尖銳,基層百姓備受欺凌,類似悲劇比比皆是,被逼上絕路的除了冀中星,還有無數個「李中星」、「陳中星」、「王中星」。就在首都機場爆炸案發生前不久,廈門訪民陳水總引爆公交車,造成四十七人死亡。陳水總之所以採取如此激烈的手段,只是因為戶口年齡出錯無法領取低保,當局又拒絕糾錯,令他投訴無門。如今陳水總死了,四十多名無辜市民陪葬了,而當初拒絕糾錯的官員卻毫髮未傷,這是多麼的諷刺,又是多麼的無奈。
過去十多年,執政當局為了所謂「維穩」,不斷打壓訪民,許多人無處伸冤,積怨難消,最終選擇以極端手段宣洩不滿,以致惡性事件無日無之。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近年司法系統曝光的許多冤假錯案,有些蒙冤者最後雖然得到平反,但當初製造冤案的官員從來沒有被追究責任,依然好官我自為之,有的甚至連道歉亦欠奉,當局口口聲聲「有錯必糾、有責必查、絕不掩蓋、絕不袒護」,純屬欺人之談。
吏治腐敗、司法腐敗、地產腐敗是目前中國官場的三大腐敗。各地書記市長買官賣官成風,批發烏紗帽早已成為潛規則,裸官亦成為民怨焦點;司法腐敗則是司空見慣,上海法官嫖娼案只是冰山一角,全國各地大同小異;至於地產腐敗更是驚人,基本上每個省市領導的背後都有一個地產財團,拆遷圈地早就千夫所指。
他們一葉障目,極大可能是被利益或者關係鏈蒙住了眼睛。眾所周知,目前官場關係盤根錯節,斬不斷理還亂,中央官員還沒到基層,地方的公關組早就滲透到組織內,說情的送禮的聞風而至,怎麼可能揭破真相呢?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中央官員沒有將「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入心入腦,沒有將為人民服務作為執政綱領。中央要真正發揮作用,應該將工作地點設置於上訪部門,深入到拆遷地帶,直接聽取百姓的訴求。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地方官員到底是不是好官清官,聽聽民意便知。
「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當公平正義缺失,當基本人權被肆意踐踏,當老百姓忍無可忍,任何激烈行為和惡性事件都有可能發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百姓連死都不怕,維穩還有甚麼意義?
事實上如果信訪部門能主持公道,這宗爆炸案根本不可能發生。正是因為官僚傲慢、權力腐敗、司法不公,才把冀中星逼向絕路,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當今神州矛盾尖銳,基層百姓備受欺凌,類似悲劇比比皆是,被逼上絕路的除了冀中星,還有無數個「李中星」、「陳中星」、「王中星」。就在首都機場爆炸案發生前不久,廈門訪民陳水總引爆公交車,造成四十七人死亡。陳水總之所以採取如此激烈的手段,只是因為戶口年齡出錯無法領取低保,當局又拒絕糾錯,令他投訴無門。如今陳水總死了,四十多名無辜市民陪葬了,而當初拒絕糾錯的官員卻毫髮未傷,這是多麼的諷刺,又是多麼的無奈。
過去十多年,執政當局為了所謂「維穩」,不斷打壓訪民,許多人無處伸冤,積怨難消,最終選擇以極端手段宣洩不滿,以致惡性事件無日無之。最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近年司法系統曝光的許多冤假錯案,有些蒙冤者最後雖然得到平反,但當初製造冤案的官員從來沒有被追究責任,依然好官我自為之,有的甚至連道歉亦欠奉,當局口口聲聲「有錯必糾、有責必查、絕不掩蓋、絕不袒護」,純屬欺人之談。
吏治腐敗、司法腐敗、地產腐敗是目前中國官場的三大腐敗。各地書記市長買官賣官成風,批發烏紗帽早已成為潛規則,裸官亦成為民怨焦點;司法腐敗則是司空見慣,上海法官嫖娼案只是冰山一角,全國各地大同小異;至於地產腐敗更是驚人,基本上每個省市領導的背後都有一個地產財團,拆遷圈地早就千夫所指。
他們一葉障目,極大可能是被利益或者關係鏈蒙住了眼睛。眾所周知,目前官場關係盤根錯節,斬不斷理還亂,中央官員還沒到基層,地方的公關組早就滲透到組織內,說情的送禮的聞風而至,怎麼可能揭破真相呢?
當然,最大的問題是中央官員沒有將「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入心入腦,沒有將為人民服務作為執政綱領。中央要真正發揮作用,應該將工作地點設置於上訪部門,深入到拆遷地帶,直接聽取百姓的訴求。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地方官員到底是不是好官清官,聽聽民意便知。
「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當公平正義缺失,當基本人權被肆意踐踏,當老百姓忍無可忍,任何激烈行為和惡性事件都有可能發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百姓連死都不怕,維穩還有甚麼意義?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中國軍警上月23日在新疆打死12名男子,另打傷20多人
紐約時報》引述消息報道,中國軍警上月23日在新疆突襲,被指是恐佈分子的一武器庫時,打死12名男子,另打傷20多人。當地官員指,該批恐怖份子,當時正在製造並且測試爆炸裝置。
報道指,這次突襲發生在喀什附近的格代加依村,但內地的媒體至今仍未有作出報道,許多相關細節也還沒有得到澄清。據報,當天有數十名武警,包圍裏面聚集了30名男子的秘密武器庫。
當地一位居民表示,那些人早前在製造一個火箭發射裝置,意外發生爆炸,隨後有人向警察作出舉報。當地一名宗教領袖則指,那些人在武器中心裏面練習使用爆炸裝置。他們的活動被警察直升機發現,警察立即採取了襲擊行動。另外一個目睹了突襲行動的居民說,死者被就地掩埋。
據悉,在吉格代加依村突襲事件發生3天前,在附近的依力克其鎮還發生過另外一次突襲行動,那次突襲導致至少15名維吾爾族人死亡。那些維吾爾族人當時聚集在一起祈禱。但當局指他們進行非法宗教活動,並且為發動攻擊做培訓。有指,當局事後從現場繳獲的武器,不過是一些刀和斧頭。
標籤:
正論、社會民生、民權、政府,
強國,
新聞資訊、通識、常識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失戀者:「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對於熱戀中的人來說,愛情,真的可以比生命還重要!因愛情而自殺的新聞重覆地在報章上出現,因失戀而患上抑鬱症的人更不計其數。失戀人士經常有許多想法,令自己鬱鬱寡歡,把自己困在抑鬱的情緒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失戀者:「今生我都無法愛上別人。」
醫者:「好多人失戀時都這樣說,但當遇到新戀情時都會忘記自己說過這句話。你今天這樣想是可以理解的,但每天都有新的遭遇,新的經歷,令自己的思想改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失戀者對拋棄自己的人一住情深.對愛情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回憶和幻想,自欺欺人,否認失戀的存在.從而陷入單相思的泥潭。也有人會出現一個特殊的感情矛盾——既愛又恨,不能自拔。
失戀者:「我很希望能和他復合,否則失今生都不會再感到開心!」
醫者:「想想遇到他之前,生命中沒有他,也一樣可以過得很好,一樣活得很開心。之前和他一起經常爭執吵鬧,是否覺得很不高興。其實勉強和他一起也許更不開心,分開反而是一種解脫。」
失戀者:「我要忘記這段戀情!」
醫者:「失戀,是曾經戀愛過,才會失去。曾經戀愛過,總有些美好的回憶。完全沒有美好的回憶,那就不是戀愛。要想忘記失去時那份痛楚,倒不如好好記着曾經甜蜜過的時候,因為很多人未必有這種福氣。」
失戀者:「我得不到的,別人也休想!」
醫者:「你是真心的愛他?還是愛自己?真心愛一個人,是否應該想他得到幸福,無論他最終是否選擇了自己。看到心愛的人有幸福的生活,其實也感到另一種滿足。」
失戀者:「我是受害者,我實在太可憐了!」
醫者:「不要把自己當是"受害者",戀愛中並沒有所謂受害者,只是他不再愛你,或不夠愛你而已。其實自己是受惠者,只是曾經是受惠者,曾經愛過和被愛過,這已經是得着,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戀愛經驗。 」
失戀者:「我想忘記他,想重新振作,但總是提不起勁!」
醫者:「你可以儘快轉移感情,尋找新的愛,以此來淡化失戀的痛苦,彌合心靈的創傷,從而走向新的生活。有道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居里夫人的愛情故事,就是 一個最好的例證。試想年輕的瑪不願面對,“他會回來的” 麗亞如果真和她任教的家庭長子初戀成功,她還能成為後來受世人崇敬的居里夫人嗎?情感轉移的方式有三種,一是尋找一位新的戀人;二是投身大自然的懷抱;三是積極投身集體生活,付出自己的情感和愛,使自己擺脫空虛和痛苦。
當然,除了情感調節,治療失戀者的心理失衡,還有不少的方法,諸如心理諮詢,端正認識,改造自我,學法守法等等,在此不作論述。
總之,失戀是痛苦的。但是,只要失戀者失戀不失志,從失戀中奮起。那麼,不但可以避免失戀後的心理失衡,而且可以使自己進步成長得更快更好。…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當年民國容得下魯迅,為甚麼當今強國盛世反而容不下魯迅?」
在過去60多年中,魯迅作品從來都是中小學生必讀的語文課文,近年一減再減,今次徹底淘汰。當局的解釋是,魯迅文章過於深刻,不適宜初中生閱讀。有文人附和當局論調,稱「魯迅以成年人的價值觀來評價世事,應該是成年後才能體味」,「魯迅很多文章是40歲以後寫的,內容不適合初中生閱讀」,「讓孩子過早接觸魯迅,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
不過,大部份網民反對魯迅退出語文教材,據某網站對2.5萬網民的調查顯示,反對淘汰魯迅課文者超過71%,贊同者不到21%。網民們認為,魯迅文章的核心就是鐵骨錚錚,向黑暗勢力鬥爭和宣戰,不退縮、不獻媚、不歌功頌德,堪為民族文化脊梁,「他的作品明明就是今天寫的,然後穿越到民國去發表的,為甚麼就不讓中學生閱讀呢?」「按魯迅說法,人的可悲莫過於思想麻木,失去判別能力,不讓學生讀魯迅,就是洗腦,就是培養國民奴性」。
「沒有魯迅(作品)的語文還叫語文嗎?」新學期內地中小學語文教材大變臉,隨着最後一篇魯迅文章《風箏》被刪,這名被冠之為「民族魂」的大作家,在內地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中被「趕盡殺絕」。網民怒斥教材「去魯」是對年輕人洗腦,顯示當局以奴化教育替代批判現實的國民思想。
在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語文教材中,30篇課文有9篇被更換,其中最受關注是魯迅的《風箏》被刪除,這是迄今內地中小學語文教課書中僅存的魯迅課文,一同消失的還有郭沫若的《靜夜》、流沙河的《理想》等,取而代之的是賈平凹、史鐵生等人的文章。
不過,大部份網民反對魯迅退出語文教材,據某網站對2.5萬網民的調查顯示,反對淘汰魯迅課文者超過71%,贊同者不到21%。網民們認為,魯迅文章的核心就是鐵骨錚錚,向黑暗勢力鬥爭和宣戰,不退縮、不獻媚、不歌功頌德,堪為民族文化脊梁,「他的作品明明就是今天寫的,然後穿越到民國去發表的,為甚麼就不讓中學生閱讀呢?」「按魯迅說法,人的可悲莫過於思想麻木,失去判別能力,不讓學生讀魯迅,就是洗腦,就是培養國民奴性」。
「沒有魯迅(作品)的語文還叫語文嗎?」新學期內地中小學語文教材大變臉,隨着最後一篇魯迅文章《風箏》被刪,這名被冠之為「民族魂」的大作家,在內地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本中被「趕盡殺絕」。網民怒斥教材「去魯」是對年輕人洗腦,顯示當局以奴化教育替代批判現實的國民思想。
在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語文教材中,30篇課文有9篇被更換,其中最受關注是魯迅的《風箏》被刪除,這是迄今內地中小學語文教課書中僅存的魯迅課文,一同消失的還有郭沫若的《靜夜》、流沙河的《理想》等,取而代之的是賈平凹、史鐵生等人的文章。
古人說「安身立命」,香港窮人卻要顛沛流離,受政府唾棄「如果40、50歲一啲物業都冇係廢人」
http://draft.blogger.com/blogger.g?blogID=515381083557742652#allposts/src=dashboard古人說「安身立命」,香港窮人卻要顛沛流離,受政府唾棄,熱心市民仗義扶貧,卻受官員批評。還記得月前有人說「如果40、50歲一啲物業都冇係廢人」,這是怎麼樣的城市?北河街「愛心飯堂」東主明哥,向露宿者派發物資,引起不少市民及商戶,均自發發起類似活動幫助基層走出困境。不過深水埗區議會日前討論露宿者問題時,民政事務處和社署官員竟指派物資的舉動,會減低露宿者脫離露宿的誘因。
明哥早上在電台節目中直言,有關評論抹殺了有心人士的愛心,「做咗好多嘢,但政府話佢哋(有心人)錯」。明哥認為,講這番說話的人,最低限度要對派飯人,說聲「Sorry」,因為他們正幫助政府,做政府做不到的事。
政府官員的福利政策,只是在寫字樓裏構思出來,沒有落區真正了解民情,不了解社會真正需要,簡直是閉門造車。他續稱,經過今次教訓,政府應多考慮如何聯絡地區機構,又建議政府延長公共設施開放時間,讓露宿者受惠。 深水埗通州街露宿者問題非一日之寒,一堆堆的露宿者瑟縮一角,寒風刺骨時,一個個露宿者全身捲着被子,實在不忍卒睹。一橋之隔,前面是豪宅港灣豪庭,後面是露宿者,此情此景,貧富懸殊,教人情何以堪。政府民主無勇,民生無能,袞袞諸公安坐辦公室嘆咖啡,看法國電影,享受中產品味,豈知民間苦事。
一個國際城市,崇尚中環價值,卻容不下深水埗的露宿者,政府部門想盡辦法清除他們。在2012年2月15日,民政事務總署、食環署和警署聯合行動,突擊掃清深水埗玉石市場一帶的數十名露宿者,驅趕之餘連路宿者的生活物資,如床、被子扔掉。民政事務局事後回應指「當天的行動是清理街上的『垃圾』」,實在是踐踏窮人的尊嚴。政府施政無能,不行大道,正本清源,偏偏搞些旁門左道,逼迫路宿者,意圖粉飾市容,掩蓋國際城市的貧富懸殊污點。政府四處驅趕露宿者有用嗎?露宿者無家可歸才要「路宿」,趕走他們,他們就有居所嗎?曾經有一個露宿婆婆跟我說,她本來住在一間1,800多元的深水埗板間房,但環境狹窄而翳焗,要長期開冷氣,婆婆無法負擔高昂電費和租金,結果要露宿街頭。
官員總是把露宿者問題說成是地區安全問題,而不是貧窮問題,不斷將露宿者邊緣化到更隱閉的後巷就當解決問題,這是公義的社會嗎? 「北河燒臘飯店」的店東陳灼明雖是一介草民,卻出於仁義扶貧,希望露宿者有三餐溫飽,社署官員卻邏輯混亂,認為明哥等熱心團體向露宿者派物資及飯盒,比社署提供臨時宿舍、戒毒服務更吸引,打擊露宿者脫離露宿意欲。一來、路宿者本來就在,與明哥派物資無關。二來、派物資及飯盒與臨時宿舍、戒毒服務有何關係,為甚麼前者會打擊後者?若露宿者有足夠經濟條件租屋,他們會因為幾個飯盒繼續露宿?
明哥早上在電台節目中直言,有關評論抹殺了有心人士的愛心,「做咗好多嘢,但政府話佢哋(有心人)錯」。明哥認為,講這番說話的人,最低限度要對派飯人,說聲「Sorry」,因為他們正幫助政府,做政府做不到的事。
政府官員的福利政策,只是在寫字樓裏構思出來,沒有落區真正了解民情,不了解社會真正需要,簡直是閉門造車。他續稱,經過今次教訓,政府應多考慮如何聯絡地區機構,又建議政府延長公共設施開放時間,讓露宿者受惠。 深水埗通州街露宿者問題非一日之寒,一堆堆的露宿者瑟縮一角,寒風刺骨時,一個個露宿者全身捲着被子,實在不忍卒睹。一橋之隔,前面是豪宅港灣豪庭,後面是露宿者,此情此景,貧富懸殊,教人情何以堪。政府民主無勇,民生無能,袞袞諸公安坐辦公室嘆咖啡,看法國電影,享受中產品味,豈知民間苦事。
一個國際城市,崇尚中環價值,卻容不下深水埗的露宿者,政府部門想盡辦法清除他們。在2012年2月15日,民政事務總署、食環署和警署聯合行動,突擊掃清深水埗玉石市場一帶的數十名露宿者,驅趕之餘連路宿者的生活物資,如床、被子扔掉。民政事務局事後回應指「當天的行動是清理街上的『垃圾』」,實在是踐踏窮人的尊嚴。政府施政無能,不行大道,正本清源,偏偏搞些旁門左道,逼迫路宿者,意圖粉飾市容,掩蓋國際城市的貧富懸殊污點。政府四處驅趕露宿者有用嗎?露宿者無家可歸才要「路宿」,趕走他們,他們就有居所嗎?曾經有一個露宿婆婆跟我說,她本來住在一間1,800多元的深水埗板間房,但環境狹窄而翳焗,要長期開冷氣,婆婆無法負擔高昂電費和租金,結果要露宿街頭。
官員總是把露宿者問題說成是地區安全問題,而不是貧窮問題,不斷將露宿者邊緣化到更隱閉的後巷就當解決問題,這是公義的社會嗎? 「北河燒臘飯店」的店東陳灼明雖是一介草民,卻出於仁義扶貧,希望露宿者有三餐溫飽,社署官員卻邏輯混亂,認為明哥等熱心團體向露宿者派物資及飯盒,比社署提供臨時宿舍、戒毒服務更吸引,打擊露宿者脫離露宿意欲。一來、路宿者本來就在,與明哥派物資無關。二來、派物資及飯盒與臨時宿舍、戒毒服務有何關係,為甚麼前者會打擊後者?若露宿者有足夠經濟條件租屋,他們會因為幾個飯盒繼續露宿?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