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的時序
1841年1月初,鴉片戰爭已經打了一年多,負責和談的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對於清政府代表欽差大臣琦善使用拖延戰術失去耐性,決定再下馬威。
1月7日他派兵攻陷虎門大角、沙角砲台,令琦善大驚。琦善向義律表示:「准其就粵東外洋之香港地方,泊舟寄居」,不過在琦善心中的「香港」並非香港島,只是香港仔一角。不過義律不同意這看法,他認為「香港」指的是香港全島,於是在1月20日向清方交還沙角,並發佈《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表示清政府同意《穿鼻草約》,英國獲得香港島。
1月24日,曾兩度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的伯麥准將(或稱寶馬)(Commodore James John Gordon Bremer)聯同測量軍艦硫磺號(HMS Sulphur)的船長卑路乍(Edward Belcher)由澳門來到大嶼山附近水域。這三個名字從此成為香港的地名:寶馬山、卑路乍灣/街、硫磺海峽。1月25日早上8時15分,卑路乍和少數士兵登陸水坑口,並在近太平山一處高地為女皇陛下的健康高呼三聲:「 Hip hip hooray」。卑路乍一行人作簡單考察後便返回船上。
香港開埠儀式
1月26日,伯麥帶領主力部隊登陸水坑口,他以維多利亞女皇之名命名這片土地。剛上岸的英軍在附近高地舉行簡單而隆重的升旗儀式,當英國旗升到最高點時,皇家海軍作「歡樂之火」(Feu de joie)嗚槍禮,一艘皇家軍艦在海上放禮砲,並在山谷造成迴響。英軍有邀請部分巴斯(來自印度的拜火教徒)商人及英商見證盛事。英商有急急由澳門趕來的怡和洋行兩位代表(James Matheson和 William Jardine );在香港開埠之後,怡和洋行便快速建有簡陋倉庫等設施。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他們絕對是既得利益者,更興奮得環繞港島一周。
印度巴斯商人代表則有巴倫治洋行創辦人巴倫治(Cawasjee Pallanjee)、他拉地(F.M. Talati)、沙宣家族的阿爾拔·沙宣(Albert Sassoon)及順章洋行的丹吉韶(Rustomjee DhunjeeShaw)。至於華人,蜑家、福佬等親英的水上人,亦有可能見證着香港開埠。
以上時序是參考歷史上首位入「英屬香港籍」的外國人、香港政府中文秘書,被稱為「中國通」的德國人歐德理在《遠東釋疑報》(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投稿文章而寫成。
香港變英殖民地故事由1834年開始說話首任的駐華商務總監律勞卑由英國遠道而來,負責統籌對中國的貿易事宜。隨他而來的,原來還有他上司格雷的命令:「尋找一個適當的港口,以準備軍隊之用」。而香港島便是律勞卑的首選。可是他多番嘗試追清政府施壓不成,最後更死在澳門,但他的計劃開啟了英國在香港建立據點的興趣。 律勞卑死後,他的後兩任接班人沒有佔領香港的意思,要到查理.義律接任才把這計劃發揚光大。
義律接手過後,英中兩國的衝突不斷:林則徐虎門銷煙、林維喜事件,甚至在香港、廣東一帶的海面爆發小規模戰鬥。單單是1839年,便爆發了九龍山海戰(在今土瓜灣一帶)、官涌山之戰(在今佐附近)和穿鼻洋海戰(廣州虎門附近)。英軍與清軍互有勝負,但這些衝突的消息回到英國後,英國商人和執政黨十分憤怒,都要求對華發動戰爭以保護英國的利益。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相關的戰爭議案,一支擁有16艘戰艦,4000名步兵的遠征軍,便浩浩蕩蕩地出發。遠征軍的統帥是義律的堂兄懿律,同時義律亦收到了倫敦的指示,要求他佔領一個沿海的島嶼作軍事基地,但又無明確指出地點。「嗱!Charles你負責佔領個島嶼啦。唔好話我唔教精你,就舟山群島啦,舟山群島又近長江口,又近北京。照住做就啱啦!」首相巴麥尊如是說。
為了確保義律明白他的意思,他更搬出英女皇,說陛下都希望佔領舟山群島(在浙江以東)。可是義律把上司的說話左耳入,右耳出。他始終意屬擁有水深港闊又容易補給的香港島。舟山群島?水流又急,又難防守,他完全不放在眼內。 英國遠征軍船堅炮利,很快就攻陷了定江、舟山,更直迫天津大沽口。這時,本來態度強硬的道光皇帝立即派琦善與英人談判。經過幾輪談判後,義律發現琦善根本不能就割地作主,一味使用拖字訣,所以便派人攻陷了虎門的沙角、大角砲台,嚇得琦善乖乖聽話同意了《穿鼻草約》。 條約大概是清政府割讓香港島及賠償六百萬銀元,換取英軍撤出定海。義律以為自己立了大功,一方面向倫敦報喜,另一方面派了英軍司令伯麥在1841年1月26日登陸香港水坑口,舉行升旗儀式。自此,開始了英國在香港的統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