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中國社會最新階層劃分:看看你在第幾層?》中國的9大社會階層



 最近幾個月,網上流傳一份《中國社會最新階層劃分:看看你在第幾層?》。可能某些讀者已經看過了。針對還沒看過的同學,先轉載如下,然後再附上俺的點評。中國的9大社會階層


◇第1級

以在任政治局委員、退休常委為代表。
和2級的區別在於:1級對全國局勢有控制能力,2級沒有。

◇第2級

以在任有實權的省部級幹部、退休委員、部份大權貴、大富商、大銀行家為代表。
和3級的區別在於:2級能影響國家政策,3級不能。
(編程隨想注:某些2級的傢伙,其實是1級的直系親屬,比如鄧、李、江、朱、胡、溫等人的老婆或子女)

◇第3級

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別實權的局級,或是大企業主、一般權貴富商、名牌大學校長、中等銀行家為代表。
和4的區別在於:3能夠影響一個地區或者行業的發展,4級不能。
3級以馬雲、馬化騰等為體制外的頂峰,3級其實是行業精英或地區體制精英。
(編程隨想注:某些3級的傢伙,其實是1級的旁系親屬,比如習近平的兩個姐夫都是大財主)

1至3級是中國的上層社會,普通人非奇遇不能進。

================================

◇第4級

以一般地廳級、實權縣處級、院士、大教授、高級職業經理人、名醫生、名律師、高校校長、演藝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業主、小銀行家之類為主。
普通人通過奮鬥最多能夠達到這個層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國區總裁、范冰冰之類就是體制外本級的頂峰。
和5級的區別在於:4級和上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5級沒有。

◇第5級

以小企業主、普通處級副處級或實權科級幹部、教授、中等職業經理人、大城市多套房地主、二三線明星、小有名氣的醫生、律師、工程師等。
和6級的區別在於:5級有自己的事業,6級沒有。

◇第6級

以普通公務員、主流企業職員、高校青年教師、普通自由職業者、一般醫生律師、一般工程師、大點的個體戶等為主。名牌大學生、研究生畢業後多在這個層次。
和7級的區別在於:6級有一定的上升空間,7級很難。

4至6級是中國的中層社會,分別是高、中、低端中產階級。普通人通過努力,最後能夠定格在第5級就算是很不錯了。

——————————–

◇第7級

以普通企業工人、邊緣化的體制內人員、小個體戶、城市底層土著、富裕農民之類為代表。
和8級的區別在於:7級能夠在大中城市立足,8級不能。

◇第8級

以血汗工廠工人、普通農民等為代表。
和9級的區別在於:8級能夠自食其力,9級不能。

◇第9級

以大城市底層失業人口、偏遠山區農民等為代表。以城市的基本生活標準要求,這些人在城市基本不能自食其力。

7至9級是中國社會的底層,是草根階層。

以下是俺的點評
★沒有公平

 首先剽竊一下影片《讓子彈飛》的台詞—— 如今天朝最需要的就是: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為了說明咱們的黨國缺少公平?俺舉幾個例子。

 鄧小平的大兒子鄧樸方創辦了“大康華”(80年的十大官倒公司之首)。你相信這是巧合嗎?
 李鵬的老婆(朱琳)、兒子(李小鵬)、女兒(李小琳)都曾經擔任過電力行業的高官、大股東(這三人的職務都是公開可查的)。你相信這是巧合嗎?
 江澤民的大兒子江綿恆,年紀輕輕就當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你相信這是巧合嗎?
 江綿恆擔任法人代表的“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投資了非常多的大公司(比如中國網通、上汽集團、上海機場集團、鳳凰衛視、宏力半導體、等)。你相信這是巧合嗎?
 溫家寶的老婆張培莉是全國知名的珠寶品牌“戴夢得”的老闆,號稱“珠寶女王”。你相信這是巧合嗎?
 溫影帝沒當上總理之前,他兒子溫雲松還默默無聞;2002年之後,溫雲松突然就變成金融大亨(掌控上百億的私募——新天域資本)。你相信這是巧合嗎?
 習近平外甥女張燕南,在香港購置多處豪宅,比如2009年以一次性付款1.5億港幣購入淺水灣豪宅(BBC的報導在“ 這裡 ”)。你相信這是巧合嗎?
 最後來說說名聲不算太差的朱鎔基。他兒子朱雲來被王岐山提拔到中金公司(天朝第一家投行)當董事長,年薪折合美金1700萬(金融時報的報導在“ 這裡 ”)。你相信這是巧合嗎?
 既然說到王岐山,再順便抹黑一下:這傢伙近期高調反腐,騙取了很多人的眼球。但是他敢動上述這些大權貴的家族嗎?他如果不是姚依林(80年代常委)的女婿,他能一路升到政治局常委嗎?
(想知道更多太子黨的資料,請看俺整理的《太子黨關係網絡》)

 看完上面這些,你不妨再回味一下當年鄧設計師高調鼓吹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有沒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
 其實俺不反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如果某個人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甚至靠自己的運氣,並且是通過合法途徑,賺取大量財富,這無可厚非。但是你相信那些發蹟的太子黨,個個都是聰明過人,能力超常嗎?
 所以,鄧小平那句話的要害在於,缺少了一個定語——“ 在確保公平的前提下 ”。不強調“公平”,只強調“先富”,最後的結果就是——天朝淪為“權貴資本主義社會”。
 那怎樣才能有公平捏?有些天真的網友還在幻想,指望那些身處第1等級的大權貴來搞改良(政治體制改革)。
 俺來幫這些天真的同學分析一下:如果真的有政治體制改革,首當其衝就是第1第2等級的那幫傢伙——他們的特權首先就會被拿掉。沒了特權的權貴就是“脫毛的鳳凰不如雞”,你覺得他們會傻到斷送自己的錦繡前程?
 所以,不要聽信朝廷近期鼓吹的“自上而下”的所謂頂層設計,那都是忽悠你滴!要真的實現成熟的民主化,只能靠“自下而上”的政治變革。俺本人寄希望於“非暴力革命”。更多介紹請看《談革命》系列。

★難以流動

 再來說說流動性。所謂的流動性指的是階層之間的流動性。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階層之間必然有一定的流動性。能力出眾者有希望升入更高的階層。而能力糟糕的人可能會被降級。
 但是在咱們這個奇葩的國度,很多層級之間都是巨大的鴻溝。能夠有幸越過鴻溝晉升的人,真的是很少很少。尤其是第3級和第4級之間的鴻溝,或許只有千萬分之一的人能越過。前面那篇文中提到的“二馬”可算是越過鴻溝的。但這樣的例子,全國能有幾個?而且“二馬”有沒有巴結過權貴,也不好說哦。
 再來分享幾篇報導:北京小升初共建生內幕——權力部門子弟一比一錄取@搜狐父母官職對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起薪有顯著影響@ Solidot 從這些報導可以看出,階層的“世襲性”越來越明顯。底層的人,其子女很可能還是留在底層。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後台,沒有關係網。而各種資源都被有後台有關係網的人瓜分乾淨,不可能再留給底層的人。



★無法穩定

 天朝的社會階層,不光是流動性差,而且穩定性也差。
 為了說明穩定性差,俺據幾個例子:
舉例1
大概從鄧小平開始,朝廷就經常把“穩定壓倒一切”掛在嘴邊。為啥朝廷反復強調“穩定”,恰恰是因為咱們黨國很不穩定。像那些成熟的民主國家,就不會天天喊著要“穩定”。
舉例2
最近十多年來,天朝的維穩費用持續走高,已經連續多年超越軍費開支(報導在這裡)。維穩費用的猛漲,充分反映出逐年增加的大規模群體事件。

 而且天朝的穩定性,處於一種“越來越差”的趨勢中——所以維穩費用才持續走高。既然是“越來越差”,那麼當穩定性差到一定程度,現有的階層模型就有可能發生崩潰然後重組(說通俗點就是“重新洗牌”)。這可不是俺故意聳人聽聞——連黨國官方媒體自己都承認這點。
 早在十八大之前,就有小道消息稱:王岐山在私下場合向周圍的人推薦《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到了十八大之後,王岐山當上常委,甚至在公開場合推薦此書。請看朝廷喉舌的如下報導:王岐山為何推薦《舊制度與大革命》?@人民日報 這篇官媒上的文章公然提到:當前中國社會背景複雜和社會矛盾激化的處境,與法國大革命時期有某種相似性。 大夥兒不妨想想看:如果情況沒有到很危急的關頭,作為常委的王岐山有必要在公開場合來強調嗎?
編程隨想|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佛教佛學佛法(下) 文:白雲老禪師 (全文完)

所以談佛教並不是一般人想的那麼容易,什麼拿三根香拜一拜,好像就是一個佛教徒。或者皈依三寶就是佛教徒,其中有一個問題:你拿三根香拜,究竟是在拜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你想幹什麼?因為你皈依三寶,總是有所求,如果不考慮種種問題,那連佛教徒都不是!我們看,常常有一些人說:「我皈依三寶了,我有皈依證。」或者說:「我受過菩薩戒,有菩薩戒的證書。」那請問念佛、修西方彌陀淨土的,是不是就發給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的證書呢?那叫做世間法,佛法可不是這麼說的;但是我們是人,所以也不要捨棄這些,因為世間法,人的世界本來就是如此!不可以去否定它!但是也不能去執著它!此中就涉及到佛學、佛法了。

尤其初學佛的人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睜開眼睛看到的,豎起耳朵聽到的,幾乎都是別人的缺點,這些人幾乎是標準的佛教徒,他能夠看到、聽到別人的缺失與錯誤,可說他連佛學也不懂,因為佛學還要告訴你,看到別人的缺失,須返照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缺失?如果看到別人的缺失,發現自己也有這種缺失,就要想辦法去調伏、去修行,以化解這些缺失,那就涉及到佛法了!所以“佛教、佛學與佛法”這三個名詞必須真正的搞清楚。只要隨便提出經典裡面的名詞,或是法相的認識、或遇著一個什麼問題,都可以從中發現“佛教的、佛學的、佛法的”存在了。

以前我也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口渴了,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就是喝水,這誰都知道!我也說過:「凡是能止渴的都是對的!」但是這沒有涉及到佛法,最多只是佛學的理論而已!如果涉及到佛法的話呢,口渴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去化解你的渴」。我們知道口渴會不自在、會煩惱,要怎麼樣讓自己能夠化解煩惱,不但不煩惱,還能止渴?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泡一杯熱茶給他喝,這裡面就有佛學、也有佛法,你們把這個問題思考一下!想想,這個人正在那裡渴得不得了,因而起煩惱,在電視劇中也常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人在外面忙得不得了,回到家裡,一打開熱水瓶裡面沒有水,打開冰箱也沒有飲料,就會氣得摔東西。其實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是泡一杯熱茶給他喝,就可以發現有沒有修養?為什麼?如果那個人怪說:「我口渴的不得了,你還給我熱茶喝?」那根本煩惱就不能化解,等於煩惱加煩惱,如果他真正懂得佛學,也懂得佛法的話,拿了這杯熱茶,真的能止渴,為什麼?因為要是一杯溫的或者冰的水,就咕嚕咕嚕,一口喝下去,可能愈喝愈渴,原先的那個渴的煩惱,還是沒有辦法消失!因為口渴是一個問題,也是一個緣境,已形成了煩惱,須先使煩惱能夠平靜下來,才不會口渴得那麼厲害,你們去思考一下,如果拿了這杯很燙的熱茶,會不會一口就喝下去?不會的!一定是一邊吹,慢慢的一點點的喝,邊吹邊喝....是不是那個煩惱的心念就會不存在了?緣於完全把心念放在想把這杯熱茶吹冷,便會心平氣和,慢慢的來,那才真正能止渴!能做到這樣,才可以談得上是懂得佛法,不像一般人、渴的不得了,拿杯熱茶給他,可能氣得連杯子都會摔掉!

所以,什麼叫做修養?修養是要有行為,去慢慢完成的哩!是要經過修行,完成某一種知識經驗,才叫做修養,可是我們平常總是不知不覺,口渴了、很方便嘛!有礦泉水....甚至什麼都沒有,也可以打開水龍頭喝自來水,但是很少去做佛法所謂“內觀”的修養、表現!我前面不是提過嗎?“處處都是道,處處都是法”,禪宗說“抓住了是你的!抓不住就當面錯過!”這些話你們都很熟,可是能不能用得上?所以我另外有兩句話:「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為什麼要講這一些?人有很多的潛力,可以慢慢去累積,如果平常完全不去修行,就不可能有什麼潛力,潛力是平常慢慢培養出來的,一旦擁有了,自然就會表現出來。看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就是看他平常有沒有修正身口意的缺失,有沒有去調整自我,改變不好的,使好的更好,那才叫做修行!也就是須完成某一種功德才叫做修養!什麼是功德?就是具備了條件,而且可以表現出來!我們常常講的“德養”,就是功德完成的,這種功德是慢慢從修行中而來!

最後再看看“佛教、佛學、佛法”:佛教包含了佛、法、僧,這一個整體,都叫佛教!佛學呢?是對“佛 法、僧”的一些道理方法的認識,這種種的知見與了解都叫做佛學;而後把這一些道理方法表現出來,發揮成為有饒益性的力量,那就是佛法!這樣大家能不能夠辨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中藥”是中國的藥材、藥理,有各式各樣的藥材都叫中藥,假設“中藥”是佛教,中藥裡頭各式各樣的藥材,都有它的效用,能治什麼病的這些道理方法,就等於佛學;進而你針對病癥,拿這些中藥的藥材,治好別人的的病,就是把他的病化解掉,能完成這種結果,林林總總整個加起來就是佛法!這樣容易了解吧!如果以個人來講呢,你這個人由“地水火風”組織成你的色身,再加上六根、八識、五蘊,最後完成你的心識,或者我們叫做精神的內涵,這都叫佛學;那以一個人來講,是一個概念就是個宗教;佛法呢?就是發揮你的生命力,能夠完成這種饒益性的結果!

再舉一個例子:你們坐的這種椅子,整個椅子就像是一個宗教的型態;它的理論是不管你拿的是木頭的、金屬的或者是石頭的,把它怎麼組合起來,以至完成這把椅子,這就是佛學;最後這把椅子真正能夠用得上,這裡面又關係到椅子的學理跟實用性,為什麼?因為有的材料很容易壞,有的金屬很容易生鏽,還有因為環境的不同,它會成為壞相....其中又涉及到許多精神的、物質的現象。像物質的有“成住壞空”;精神的有“生住異滅”,其中就有“教、學、法”。所以,幾乎眼目之所及,都可以發現這三者!當然這要具備一些基礎,究竟你對佛、法、僧了解多少?以戒定慧來講,你在修行、用功上,完成的修養有多少?所以,我們常常說:佛法是要能夠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去化解那些缺失,圓滿那些問題,絕不是告訴你怎麼做,好像煩惱來了,我給你一個菩提,你就可以把那個煩惱打掉?絕對沒有這回事!煩惱也是你自己煩惱,如果想顯現菩提,就必須去認識、去了解煩惱,而後怎麼樣去突破它、化解它,這中間必須要能覺悟到什麼,最起碼你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煩惱?可不可以不煩惱?這都有道理、有方法,但是要你自己實際去修行,慢慢去體驗與發現,才能夠完成修養。

以上談的是“佛教、佛學、佛法”的一些概念,不管你是學佛法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還是五十年,總是離不開這些東西,問題是你能不能發現其中的粗、細、微妙的不同?粗相的很容易把握,進入到細的就很難了,若要達到微妙的境界那就更難了!可是難歸難,沒有做不到的!只要自己肯修,這個“肯”,頭一個就要能“捨我”,千萬不要動不動把一個“我”擺在前面,等於“自己出不去、人家也進不來”。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因為“有我”,所以對於自己的“我”,要能夠去調伏它、改正它,從有我到無我,這不是念一念:「唉!不要執著計較起分別嘛!」這並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有時候自己不想要,可是還是會要,為什麼?怕自己受到傷害,就會找理由、找方法來保護自己,一切都為了保護那個我,所以為什麼要去苦行?為什麼要修波羅蜜法?都是為了調理那個“我”,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可是你絕不可以,把別人的我當成自己的我,或者把自己的我去代替別人的我,世俗不是有這種話嗎?「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同樣的「也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建築在別人的快樂上」,那你才有調理自我的機會,這就要建立一個空間,要學習“止觀”與五蘊調理的道理方法。(全文完)

佛教佛學佛法(中) 文:白雲老禪師

那宗教的內涵呢?就是指它的道理方法,也就是我們談的經、律、論三藏,所以說宗教有它的組織架構、成員及它的經典,所謂的經典一般說是「大藏經」,其實現在的大藏經已經不同於以前了,為什麼?現在的大藏經裡除了原來的,還有很多「續藏」,那是怎麼形成的?就是後期所謂的高僧、大德寫的心得,也同樣放到藏經裡。實際說來,原來只有佛陀所說的經、律才是,至於論呢?都是修養到達了菩薩的境界所表現的心得,這些都稱之為“論”。所以“論”不是佛說的,是菩薩們說的,只有“經”跟“律”才是佛說的。

可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常常看到,在中國的佛教,至少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都存在這種現象,好像只有一些人專門去修學經、律,普遍性的都還是依據論來修習,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因為佛陀說的經含義太深、太廣,常說法義甚深微妙,不容易理解,那怎麼辦呢?就根據這些菩薩們的心得來學習佛法,一直到目前為止,常常看到這種現象,不管是弘法電視也好、佛教的雜誌也好,表現出來的幾乎都是什麼論師說、菩薩說、祖師說,真正佛說的少之又少!為什麼?好像從事經典與律部研究的也愈來愈少,反而在論部下功夫的愈多!那就是我剛說的,因為論是菩薩們的心得,心得的表現比較容易抓住,而的確有很多原典,涉及到文字的名相問題,有巴利文、梵文,還有的巴利文、梵文或者中文混合在一起,所表現的名相,常常令人分不清楚。從佛學辭典就可以看出來,很多名相如果弄不清楚就很容易錯解,有的是梵文跟中文混合,有的是梵文跟巴利文.....那是關係到“經”的問題,“論”就比較容易了解。所以才會說大乘好像強調菩薩法,其實不可以用這種方式去看經律論,並不能單以“論部”來做為修習的依據或依歸,畢竟我們是學佛,所以“論”只能拿來參考,好像讀書、寫心得報告;為什麼在台灣有這種現象,幾乎一個問題提出來,去問不同的法師,告訴你的答案都不相同,那是因為他學的是某一些菩薩的論,講的就是那一些,如果是依據佛陀說的經典,肯定都是一樣的!

譬如“布施”與“供養”這個名詞,很多人好像理解,布施就是普遍對一般人;供養是對上的,那就會有問題產生,剛剛說過“眾生平等”,在家的對出家的所謂“四事供養”,就是講吃的、穿的、用的,以及醫藥等的供養,也可以說是一種布施,如果硬要說對出家人是供養的話,那就變成好像出家人比在家人高一等了,就不能夠說是眾生平等。又很多人把它當成是“布施波羅蜜”,其實不是,施就是付出,要注意“施”不是給予,是付出,為什麼有這種差別?因為梵文的意思有這差別。“付出”通常是我自己擁有的,願意給予更多的人得到同樣的利益,但是這種付出不一定是物質的,也包括精神的在內。那“給予”呢?就變成我們一般講的施捨了,好像把別人看得很可憐 〝啊!某某!我有錢,我給你一點〞,這就不合乎佛法的平等之道。

通常講佛、法、僧的內涵,除了有佛教的、佛學的以外,還有佛法的,我們怎麼去認識與分別?其實“佛教、佛學、佛法”離不開佛、法、僧,而“佛、法、僧”也離不開“戒、定、慧”三學!前面所談的佛教,就是談它的架構、人員的組織、以及它的生活方式。我們看,打開一部經典,一開始都是講: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參與什麼,都是跟一些什麼人、什麼對象,然後呢?大家出去托缽與化緣,回來後吃完飯,就坐下來....這些談的都是佛教僧團的型態,經典後面才開始有佛說法,所以把經典前面跟後面說法的內容組合起來,就有佛學。此中可以發現一個最大的差別:佛教是一種信仰,你不一定具有這種知識,當然更沒有這種修養,那佛學呢?有宗教的樣子,可是它講究知識經驗或者道理方法,它只是一些學理、理論,一般人不一定做得到,也不一定去實行,而佛法卻包含了佛教與佛學!所以這三者的關係,可以獨立。但也可以知道,佛教跟佛學可以成為一體,佛法就包含了佛教與佛學,如果一定要很明顯的界說,那麼有道理、有方法,是一種知見,在概念上我們叫佛教,在學理上我們叫做佛學,佛法則關係到生死,把佛教與佛學這些內容適時成為可以讓人得到解脫、完成涅槃的結果,達到這種境界的才叫做佛法!更簡單的說法:能夠解脫生死、離苦得樂的才是佛法。我們常常說「紙上談兵」,那就是指佛學,而佛教是一些組織型態、儀軌這些東西。

可以說得更簡單一點,只要你皈依三寶,不管是現在家、出家相都是佛教徒。那成為佛教徒以後,去學習有關的知識經驗,就是佛學。知道這些知識經驗,然後把它化為修養,顯現它的饒益性,那就是佛法!這樣能不能理解?因為這三個東西,尤其是佛學、佛法,如果再加上佛教,就會很亂!亂的原因就是沒有辦法去分辨三者的內涵。禪宗有一句話,說一個人能說善道,叫「知解之徒」,佛學就是知道這些經典文字,也能解釋,但能不能去實踐?那就關係到佛法了!

我們從經典中可以很容易去把握,所謂“佛教”就是佛法僧的型態組織;“佛學”以經典說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提出來一些名詞、文句、法相,了解它的意思,好比說“煩惱即菩提”,煩惱是一門學問,菩提也是,可以說出為什麼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來,這很明顯就是佛學;如何完成佛法呢?比如“煩惱即菩提”,你能不能夠化解煩惱顯現菩提?能夠化解你的煩惱,顯現出菩提來,這才是所謂的佛法!所以我們常看,有所謂的佛學專家,其實“專家”兩個字很難說,也許他是個學佛的,在佛學的範疇之內他知道的很多,但能不能把佛學化成為力量?就以“普度眾生”來說,要具備什麼?“慈悲喜捨、四弘誓願、六波羅蜜法”....等,把這些條件、知識,統統搬出來,這就是佛學,但能不能夠實踐?能不能夠使它發揮成為力量?所以必須要完成修養才能稱之為佛法!可以這麼說,從所謂的“一切智”、“道種智”跟“一切種智”來分,“佛學”就是一切智,包含世間的、出世間的學問,也就是世間的道理方法與佛教經典裡面的道理方法,這稱之為“一切智”。什麼是“道種智”呢?那是專業性的,譬如佛學裡面有十大學派,是屬於道種智,看看十大學派中你偏於哪一個學派?那佛法呢?就包含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就是說佛學,“道種智”,是佛學裡面的專門性的道理方法,那佛法就包含了“一切智”、“道種智”所完成的“一切種智”!

所以學佛,要能分辨什麼是佛教、佛學與佛法。有很多人自認為:我也看經典、也會打坐,甚至還能入定....如果是邪魔外道呢?可能還會說:「喔!我打坐還可以靈光出竅,還可以發光喔!」如果是這麼說的話,那連佛學都不是!如果自認為是佛教的話,那也是附佛外道,就是附和在佛教這個宗教的前提之下所行的外道。這許多 “不如法的”,可以說就是佛教裡的外道,真正佛教的本身是正信的,強調須“依教如法”,就是要依於佛陀所教的道理以及方法。

很多學佛的人,往往覺得自己學了一輩子的佛,最後根本還不知道該怎麼辦?看看在台灣最近這些年來佛教的現象,好像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人家說這個好,一窩蜂就去學這個,最後什麼都得不到!人家說那個好,又一窩蜂的去,好像海浪一樣的飄過來、飄過去,最後學了一輩子:嗯!我也念佛了、也打坐了,好像也知道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但最後能不能去?不要說信心,根本是迷惑!如果能把“佛教、佛學、佛法”這三個搞清楚,一旦遇著經典上面,譬如談到佛教的一些型態、架構,有一句話說“處處都是法、處處都是道”,你就必須知道,除了道理方法、還要能去實踐!所以我提出兩句話:「你所有的起心動念,都要與生死有關、要與道相應」,那才是在修習佛法!否則說的好聽一點,你是在佛學上下功夫,說的不好聽只是在裝模作樣,因為得不到它的利益!可見“佛教、佛學、佛法”,真正講起來,佛陀的思想理念,最後的目標是進入涅槃境界,如果不能入達涅槃世界,可以說學佛是沒有用的!

所以不了解“涅槃”的法義的話,會很容易造成誤會,以為學佛是要死了才能有個確定?不能這麼去看!必須知道“涅槃”本身的含義太多了,譬如說“不生不滅、寂靜、解脫”.....這些幾乎都叫做涅槃。所以涅槃不是死,解脫也不是死,而是任何一個問題,把它化解了就叫解脫。“涅槃”是把原來的一個事情化解了,而不會再發生了;那“解脫”呢?雖然問題化解了,但是還會再發生,所以我們常常談解脫,有“究竟解脫”,什麼是“究竟解脫”呢?要究竟解脫才能夠入涅槃世界,也就是依於你的煩惱或業也好,業清淨了、煩惱不會再生起了,那才叫究竟解脫!因為化煩惱、顯菩提,那只是一個單一的解脫而已,必須要連煩惱都不生起了,菩提也不需要了,那才是究竟解脫,也就是涅槃境界!

所以我們常常把解脫當成死,把涅槃當成死,那是錯誤的!尤其,不管是在家、出家的,很多人談往生,“往生”究竟是什麼?念佛可以往生,那不念佛能不能往生?學佛可以往生,不學佛不能往生?想過這個問題沒有?這都是不了解“往生”的意思,其實死了要往生到什麼地方去?就是“往什麼生處”的意思。譬如說還在六道之內的話,會認為“我現在是人道,我業太重,可能往生到畜生道或地獄道....假使你的福德因緣很好,就往生到天道,但是還是在三界六道中輪迴,所以往生,並不是一定去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呢?那就要看你的道的修養,好比如果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就必須具備「信、願、行」三大資糧,如果造業太多,以欠債來講,根本不知道該還給誰好,那一定是往生到畜生界;如果所做的是十惡不赦的業,如犯五逆罪之類的,一定是往生地獄道!所以不要把“往生”兩個字認為都是去西方極樂世界。(未完待續)



佛教佛學佛法(上)


文:白雲老禪師
通常學佛的人,最不容易搞清楚的就是「佛教、佛學、佛法」,幾乎把這三者混為一談。
佛教,好像每一個人都懂,事實上佛教包含有佛學、佛法,如果談佛教,只談這些儀式、儀軌,談一些型態上的問題,那只是宗教。但是我們要了解,世界上的宗教,至少在聯合國承認的五大宗教,都強調必須要有教義、教堂、教士還要有信徒....這些是宗教的型態,所以五大宗教幾乎都具備了這些,可是以五大宗教的佛教來說,我們必須要把握與其他四大宗教最大的不同點在那裡?

也有人說:「信教都一樣,為什麼一定要信佛教?信佛教好像是一種迷信....」問題出在哪裡呢?是在於宣揚佛法的教義,這些傳道者本身具備的條件不夠!以目前能看得出來的,譬如流浪在印度的達賴喇嘛,以前不說他們是佛教,反而稱他們為喇嘛教,實際上是沒有喇嘛教的,這只是佛教當初分佈、流傳的方向、地點的不同而已,西藏信的同樣是佛教,只是依於他們當地的語言,稱呼出家人叫做喇嘛,就好像在華北、華中、華南,稱佛教的出家人都叫和尚,事實上以佛教的本身來講,這些稱呼都是偏於地方上的語言而形成的,譬如說和尚這名詞,是新疆地區的語言,因為鳩摩羅什是新疆人,他來到華夏地區以後,無形中好像中國的佛教的出家人都叫和尚,其實和尚這個名詞,不是漢語所形成的,新疆的土話叫做和尚(ㄏㄡ ㄒㄧㄤˇ),那是什麼意思呢?翻成漢文叫做親教師,就是可親近的老師。

根據佛教經典上所說的,出家的統統稱之為比丘、比丘尼,或者沙彌、沙彌尼,在家的就是優婆塞、優婆夷,另外還有一種身份叫做式叉摩那,這個名稱很少有人去使用它,過去在大陸,五大律宗道場都很少去解釋“式叉摩那”是什麼?結果就變成一個籠統的名稱,好像“式叉摩那”也是學佛女?優婆夷也是學佛女?那就變成好像都是在家的,其實在家優婆夷就是學佛女,這是由於對佛教的經典,尤其在律部所提出的一些名稱沒有深入認識,以喇嘛來講,應該也都是比丘、比丘尼,其實稱呼什麼喇嘛、和尚、甚至尼姑的...這都是一些不正確的名稱!尤其尼姑兩個字,是梵文跟漢文合併一起的一個名稱,尼是女性、姑不也是女性嗎?那尼姑不就變成「女女」了?其實經典上關於佛教人員的結構、定位與形成都有明白的記載。

我也順便告訴各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至沙彌尼、沙彌都很容易了解,但“式叉摩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式叉摩那”是在兩種情況之下而稱呼的,她本身顯現的是一個出家女性的相,但在未出家之前她已懷孕了,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而出家,根據戒律,這時她必須回到俗家把孩子生下來,她這個時候的身份就不能叫沙彌尼或者比丘尼,而是叫做式叉摩那。如果她把孩子生下來以後,再回到僧團,她又恢復原來的面貌,是沙彌尼或者是比丘尼,這是第一種式叉摩那。

第二種式叉摩那呢?律部與經裡面也有說明這事,當一個出家的女性,出家之前父親與母親健在,可是在父母不需要她照顧的時刻,她可以出家,因為她有兄弟姊妹可以照顧雙親,但是如果出家以後,雙親失去了可以照顧他們的人,這時不管你是比丘尼、或者是沙彌尼,必須要回去照顧父親母親,這不是還俗,只是現式叉摩那相,身份還是出家。一直到雙親有人照顧了,不需要她了,她再回到僧團,恢復原來的面目,這也叫式叉摩那。

為什麼也有叫做學佛女的呢?因為她返還俗家以後,還是顯出家相,但是她又不是出家人,為什麼?因為她沒有具備沙彌尼跟比丘尼的身份,可是她的表相是出家身份,所以這時候回到世俗,去照顧父母或處理事情,她還是維護她的出家身份,但要受持叫式叉摩那法的戒律,所以通常講式叉摩那是專門指女性來說的,就是我剛剛講的兩個大前提之下的問題。在台灣也有所謂的律師在戒壇或者他平常的表現,把式叉摩那當成比沙彌尼還高,這是很大的錯誤!這個沒有高低,因為如果她原來是比丘尼,回去處理事情,但是這時候她比丘尼的身份不存在了,就不能說她比沙彌尼大,比比丘尼小,不是這樣分別的。

所以關係到佛教中的經、律、論或有關宗教的一些組織、架構,我們常常都會搞錯,譬如以寺院來說,如果以原始的佛教,也就是佛陀時代的佛教來說,沒有寺院這個名稱,通常都是講「蘭若練處」,或者是說「蘭若」,也就是現在一般人說的「精舍」,其實中文的意思是“清淨的地方”,所以出家人住的地方都稱之為清淨的地方,什麼“寺、院、庵、堂”都是中國人建立起來的!在“寺院”裡能發現比較合乎原始佛教的說法,佛入滅了以後才有的“殿”或者“塔”的,這些在經典上的名稱。如果談到佛教,以宗教的大前提來看,當初在印度有十二大學派,佛教事實上是第十二個學派,末期的一個學派,也就是佛陀學派,在佛陀學派之前早就有十一大學派了,所以這第十二大佛教學派,在當時的印度,如果以正面的來說,它是一個改革性的學派,若以負面的來看呢,其他十一大學派都認為佛陀學派是一個叛逆的學派,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我們知道佛教正式形成是在印度,是在釋迦牟尼佛時期,釋迦牟尼佛是在什麼前提之下成立這個學派呢?因為其他的學派總會有一些不圓滿的地方,也就是有缺失,釋迦牟尼佛他的思想強調眾生平等、解脫自在,其他十一大學派都沒有辦法達到這種目的,譬如婆羅門講究一個身份、地位...其他的學派,幾乎都離不開身份、地位,所謂貴跟賤的差別,釋迦牟尼佛為了改革這個觀念,所以他強調眾生是平等的,沒有貴賤,沒有階級。譬如佛教僧團的組織,於中國而言,有師父、有徒弟,其實在原始佛教裡面,並不稱為師父、徒弟,只是一個法的傳人而已,因為有師父、徒弟就已經不平等了!因此在原始佛教中,我們看僧團裡面,只有所謂的“上座”、“上首”,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領頭,這只是在職務上面的差別,實際上在身份上是相同的,而中國建立僧團,跟我們中國的文化、歷史、族性有關係,所以無形中會發現有這樣的現象:譬如問人家「你是臨濟宗的第幾世?」或「曹洞宗第幾世?」這都是中國的特色,在原始佛教裡面其實沒有這些的。

以前我常說一句話,以我來說,即使是住持或者所謂的方丈,還是比丘!同樣只是一個受供養的人,所以在我們中國,過去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比丘、比丘尼好像依附在自己的門下,有師父、住持或方丈,反而否定了那層受供養的比丘、比丘尼的身份,其實僧團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什麼師父、徒弟、徒孫,那是中國的風格!所以談宗教首先要知道它的組織架構以及它的成員,那麼是什麼時候形成中國的特色呢?就是從百丈懷海禪師建立起「叢林制度」,所謂「十方叢林」的時候開始。

其次再看僧團,剛剛提過原始佛教並沒有寺院庵堂這種名稱,都是講「寂靜處」,是出家人三個或者四個人聚在一起,在那裡修行辦道的地方,就是你的寂靜處。所以佛陀時代,我們常看佛陀在某一個地方講經說法,通常在經典中可以看到,譬如講「靈鷲山」,它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我們說「竹林精舍」,其實“精舍”就是根據“寂靜處”來的,所以釋迦牟尼佛隨便找一個樹林子,那就是一個說法或舉行法會的地方,沒有什麼寺廟庵堂。如果你們去過印度,去看八大聖地,尤其是度五比丘的地方,很多人以地上還有磚的痕跡及地理基礎等,其實並不是如此,它本來就劃了一個界線,很莊嚴的在那裡或修行、或說法的一個地方。所以過去大部分稱作“壇”,或有些則是休息的地方,你們可以到菩提伽耶去看,那裡本來就沒有房子,它是用磚做一個界線,表示這個區域是幹什麼?那個區域是讓什麼人住的,還有佛陀住什麼地方....等等。其實睜開眼睛一看,不過就是一塊平地,如果是樹林子的話呢?為什麼說“頭陀行”,要說“樹下一宿”,或在墳墓邊過日子?如果隨便找一片墳墓,那地方也可以稱做“精舍”或“法壇”,用來作修行的道場,種種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經濟的環境關係。

到了後期,尤其佛教傳到中國之後,你們看看佛教的寺院都是富麗堂皇,大家就會想這些宮殿怎麼形成的?如果大家看過華嚴經,就知道華嚴經裡面說到不同的世界,譬如講到國土就有國王,或講剎土就有佛願的世界....這些情況是說什麼呢?都是比照天道的宮殿而來的!所以我們說帝釋天、三十三天或說忉利天,它有宮殿而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宮殿,我們出家眾也沒有宮殿,是依據出家了,成為人天師範,怎麼還那麼貧窮的樣子呢?」所以才以天道的宮殿來作為我們僧團的一個環境,就是這麼慢慢形成的!不只台灣、大陸,可以說從唐朝以後慢慢形成了中國寺院的特色,有殿堂、有寮房...譬如說一個大叢林,有九殿四十八堂,這都是從百丈懷海禪師建立起叢林制度,才有這一些!以上是說宗教的型態。(未完待續)

八萬四千法門的核心內容就是慈悲與智慧。


八萬四千法門的核心內容就是慈悲與智慧。
可以看這故事總結:
有一個方丈幼時出家,方丈母親老太太現在她很老了,連討飯都走不動路,老太太她獲悉兒子當了廟裡的方丈,好像這個廟還很有錢。她就心想,這麼多人居住,也不缺我一口吃的,回去找兒子吧,法師都是慈悲的,老太太這就去找兒子。
廟的確很大,廟門開著,卻有師父把門。正想進去,這個師父就問,老施主您從哪來?做什麼事啊?老太太說:「找我兒子,他在裡面當方丈。」並叫他兒子的乳名。這把門的小師父也不知方丈過去的小名叫什麼,和老太太說:「您稍等,我去請示一下方丈。」小師父給方丈一頂禮,把經過一說,方丈一聽趕緊叫了進來。
老太太一進就叫他的乳名說:「兒子,你現在很好了,可你的母親現在沒飯吃了,我實在是沒辦法了,討飯連路也走不了。我來這裡沒別的要求,你每天能給我口飯吃,有個睡覺的地方就行了。」

方丈一聽就說了:「我是你兒子,你是我母親,這是實實在在的。你知道,現在我住的這個地方是廟,是寺院,是十方大眾修行的道場。我現在吃的飯不是我自己的,我也不種地,也不做買賣,這個飯是大眾的供養。這供養我能吃,為什麼我能吃?我每天念經念佛,給一切眾生消災,祈福,為弘揚佛法來普度眾生,做這些工作才可以吃眾生的這碗飯。你說你在這裡吃住,又不會念佛,又不會弘揚佛法,又不會念經給人家消災。我可不敢留你,這可是錯因果的事。」
老太太一聽,心想這兒子太絕情了,太不像話了,這廟這麼大住了幾百人,每天的剩飯我也吃不完,怎麼說這話,莫名其妙。老太太生氣地說:「不管怎麼樣,你是我生的,也撫養到你好幾年,在以前討飯的時候,你走不動路我背著你抱著你,好飯盡你吃。你現在行了,當了方丈了,我現在討飯不行了,跟你要一口飯吃你都不願意。」老太太罵了一陣,生了一陣氣。
方丈如如不動,如此說:「母親啊,你不知道,兒子是不孝,怕你造業。實在沒辦法,你這一生窮,是你前生沒有修福,所以你討了一生的飯。這個因果關系是絲毫不差的,希望母親能諒解。」母親一看兒子一直是這樣說,因她對這裡的因果關系不是十分明了。世界上的眾生,只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懂得這細節上的道理,哪裡有兒子不給母親吃飯的道理。
後來母親又跟兒子慢慢商量說:「那你說怎麼辦,我走不動路,總不能讓我凍死、餓死、累死吧!你總得給我想個辦法呀。」她這麼一說,兒子就開話了:「辦法不是沒有,但就有那麼一線小路,我怕你不同意,如果你同意了,就能辦成,不同意就不行!」
母親說:「你說吧,只要能給我口飯吃,叫我怎麼辦,能辦得到我就辦。」兒子說:「就看你辦不辦,下決心就能辦到,你每天堅持念阿彌陀佛。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就行了。你念一句阿彌陀佛,我給你一粒米,你一天只念了這一句,行了,你就吃這一粒米。你念一萬句給你一萬粒,你說同意不?」他媽媽一聽叫念佛,這行,念一句給一粒,念一天說不定就夠吃,就答應了。
方丈就派了一個小和尚在那發米,監督她,念一句給一粒。剛開始很不習慣,因為她沒有這個信心,累得不得了,沒過幾天,瘦得皮包骨頭。幾天一過,風聲就傳遍了寺院。師父、居士議論紛紛:方丈一丁點人情味也沒有,怎能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太絕情了!佛教是最慈悲的,這個事情要是讓信眾知道了,不知道影響有多壞,整個寺院的名聲就毀掉了,也斷了別人信佛的因緣,唉,這可如何是好!

監督老太太念佛的小和尚也覺得方丈不像話,一點善心,慈悲心也沒有。心想,這我不能不管,我得照顧老太太。偷偷抓了一把米,放在了老太太的碗裡。這邊剛剛放下去,那邊方丈就派了侍者來問這個小和尚:「你剛才做了什麼?」小和尚辯道:「師父我什麼也沒做。」「你有沒有抓一把米放在老太太的碗裡?」他一看瞞不住了,就老實交待:「是,我看老太太太可憐了,就抓了一把米偷偷放到碗裡,希望大和尚慈悲。」「好,我是不慈悲,但你現在就離開這個寺院。」小和尚被遷單了。小和尚一遷單,全寺的人就都公開地罵方丈。方丈也知道,但他是悟道的人啊!他不做辯論,只是又派了一個小和尚去監督他的母親。

每天就這麼念,時間長了,也順了,這一念就是三年,有一天,老太太對監督她的小和尚說:「小師父,你去叫方丈來,我有話要和他說。」這時她也不叫兒子小名了。
小師父一看老太太今天精神飽滿,和往常不一樣,跑到方丈那一頂禮:「師父,老太太有話要和您說。」方丈一聽,就過去了。

老太太恭恭敬敬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頭:「感謝方丈度了我,感謝法師慈悲,徹底地度了我,我今天是跟你辭行了,阿彌陀佛已經通知我,今天就走,去西方!」方丈滿面笑容地說:「我知道了。」
這麼一說一答,小和尚還在床邊發愣。老太太就把腿一盤,掌一合,念了兩聲阿彌陀佛,就往生了。

老太太這樣一走,全寺的人就傳開了,好多人都跑到方丈那裡來求懺悔:「我們這幾年一直在罵您,說您不是個好方丈,甚至不是個人。這一下我們才真正的了解到,我們的方丈是大慈悲,不是一般的小慈悲,是真正的慈悲!」
方丈微微一笑:「難怪呀,只要你們以後能如法的修行就好了,我怎麼能會計較你們呢!只要你們能認真地修行,在這一生定能解脫!」
甚麼是智慧:智慧就是通過聞、思、修得到的智慧,也就是善智慧和妙智慧,這種智慧開啟、增長、圓滿了,稱為慧根,這種慧根消除了一切的知識的障礙,祇會變成全智了,就成佛了,也就是人達到最高境界了。所有佛教信徒學佛、修佛的最終目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成佛。八萬四千法門的核心內容就是慈悲與智慧。
  這個公案一直流傳到現在。這是告誡我們學佛人,要以真正的慈悲心來弘揚佛法,來對待佛法,依照佛法去修行。而且,即使是一個老太太,只要她認真地念佛,都能在這一生解脫,我們又怎會做不到呢?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順風光電大股東鄭建明原來跟國家主席習近平好友耿志遠於生意上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


內地光伏界今年都在討論「蛇吞象」的故事︰一家年初至今股價狂升16倍的順風光電(1165),提出收購已破產的內地光伏龍頭無錫尚德,當外界質疑前者錢從何來,以及批評收購全靠財技之際,仍獲得國開行貸款支持,令外界百思不得其解。本報發現順風光電大股東鄭建明,原來跟國家主席習近平好友耿志遠於生意上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一位對鄭建明略有所知的人士更指出︰「這部戲,到底誰是『蛇』,誰是『象』,大家都好像還未搞得清楚」。

本報記者曾前往無錫尚德進行直擊,期間遇上司機老李,「以前這裏好幾十台大巴,都是接載尚德員工的……」無錫尚德之於當地人,即如匯豐之於港人︰「大得不能倒」的大象,不過,尚德目前真的倒下來,年初申請破產。
偌大的廠房,雜草叢生,出貨位空餘幾輛不曾開動的貨車。當地人仍有一絲期待︰「聽說你們香港的老闆要買下來,希望他好好搞。」

今付25億接盤成關鍵
那老闆,是指順風光電大股東鄭建明,他須於今日確定能否支付30億元(人民幣.下同)收購作價中25億元,償還尚德的債務以順利接盤。
鄭建明在香港有約20家註冊公司,染指投資、漁業、電子。其中一家公司,於今年7月,即計劃接盤尚德期間成立的「景民美洲能源投資有限公司」,除了鄭建明外,另一名股東為耿志遠。耿志遠是前國防部部長耿飈之子,在內地,他有一家名為「天津景民」的私募基金公司。
除了紅二代的身份和軍方背景,更重要的是,耿志遠的父親耿飈,於1979年,提拔了一名幹部朋友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兒子,出任其秘書,那名年輕人,是現任國家主席、「太子黨」總舵主習近平。


■公司註冊處資料顯示,鄭建明與耿志遠合組公司「景民美洲能源投資」,鄭為大股東。

合作夥伴與習總關係密切
習近平任秘書的三年,獲得軍中老幹部歡心。兩岸政界傳言指,習近平後來亦暗助耿志遠成立援助退役軍人的「志遠功臣基金」,鞏固軍人支持。習近平視耿飈為恩師,任其秘書期間,與比他年長七歲的耿志遠相識,尊稱對方為「志遠哥」,與耿家幾兄妹均相熟,習近平上台前,還探望耿志遠母親趙蘭香,至今每年春節都會為耿母送賀年卡。美中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楊越憶述,1990年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訪美時,習近平的「好朋友」耿志遠到機場接機。台灣政治評論員黎建南形容,耿志遠與習近平「情同兄弟」。
台海網報道,耿志遠於早年,曾打着習近平的旗號,於福建籌備建設連接兩岸的快捷航運,當年更有意引入霍英東之子霍震宇參與投資。可見耿志遠有人脈,且亦愛高調利用其人脈。去年11月28日,鄭建明收購順風光電後,耿志遠即派其公司合夥人王宇,進駐順風光電,出任執董,足見耿鄭二人於順風光電的投資合作無間。順風光電沒回應耿志遠與鄭建明關係,但指王宇擁有超過16年的管理及投資經驗,為集團於進行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上給予幫助。
鄭建明過往在樓市掃貨,如購買香港信德中心34樓全層等事迹,被地產界以「鯨吞」作形容,但背後都是倚仗工銀、中銀等中資銀行貸款。而是次接盤無錫尚德,所需的金額,比撈底地產多出數倍,外界質疑以房地產撈底致富的鄭建明,是次接盤也只是故技重施。
順風光電公司指,不會核查股東的資金來源,但強調太陽能產業獲中央政府扶持,集團早前亦獲得國家開發銀行的2億元貸款,有信心未來與國開行繼續合作。
「蛇吞象」的誇張劇情,一步一步成真,但終究不過是幕前戲,當洞悉所謂「蛇」的背後,原來有虎狼作伴,甚至隱約有象徵天子之「龍」的身影,「吞象」的故事,方能說得下去。
鄭建明,現年48歲,祖籍浙江紹興,曾就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研究所,1988年以23歲之齡到南海一家民營報社任副社長,「六四」後民報遭整頓,鄭建明「下海」從商。92年初於海南平價購地,及後轉手賺4、5億元;之後轉戰上海、無錫及杭州。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症,鄭建明購入上環信德中心34樓全層及西翼七個單位、灣仔國衛中心共七層、胡忠大廈三層等多個甲級寫字樓,地產界以「鯨吞」、「狂掃」來形容。07年時,其上海公司被質疑資金來源與非法挪用社保基金有關,鄭建明當年接受《壹週刊》專訪時否認,並指「不要小看共產黨,挪用社保的人,誰都跑不掉」。同年上海市市委書記陳良宇被雙規徹查。鄭建明去年底入股順風光電,公司業績今年上半年按年比盈轉虧,但股價卻越升越高,年初至今勁升16倍。
而鄭建明的生意夥伴耿志遠,是原國防部部長耿飈的兒子。耿志遠於清華大學畢業後,曾服務解放軍海軍近8年,及後轉到北京光電廠工作。與鄭建明一樣,都是於1989年後「下海」從商,現時是天津景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公司網頁展示於俄羅斯、非洲等地均有項目,每單都以千萬,以至億元計。然而,台灣的網站卻指他於2009年期間,打着習近平的名義,欲建兩岸快捷航運,最終爛尾收場。
在2001年,從事太陽能研究的施正榮由澳洲回國,在無錫市政府支持下成立無錫尚德,其中無錫市佔75%股權,施正榮佔25%股權。
而在2005年,無錫尚德的控股公司——尚德電力赴美國上市,成為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內地光伏公司。
公司上市後,最高股價90.04美元,施正榮榮登中國首富。

面臨除牌威脅
在當地政府扶持下,無錫尚德產能大肆擴張,至2010年光伏產品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一。但在2011年,光伏行業形勢急轉直下,歐美大幅下調政策補貼,光伏組件價格暴跌,尚德電力受到拖累,在美國面臨除牌。
無錫市政府在今年3月要求無錫尚德進入破產重組,但尚德電力的臨時清盤人普華永道之前已經表示,未獲授權批准無錫尚德股權權益的任何轉讓,昨日則再表示,仍在調查順風光電提出的收購無錫尚德方案。蘋果記者

年屆70的劉家昌臨老入花叢,劉家昌和甄珍的35年婚姻傳破裂、分得一億元給劉家昌。傳小三就是28歲的台灣女演員安唯綾!










音樂鬼才劉家昌和甄珍的35年婚姻傳破裂,現年70歲的劉家昌驚爆有小三,與激似林志玲的28歲台灣小歌星安唯綾發展忘年戀,還想將她收歸旗下私有化。據知甄珍亦不滿劉家昌豪賭成性,每次至少輸掉一千萬,屢勸不改,徹底死心的甄珍答允離婚,掌管兩人近五億財政大權的她,只肯分一億元給劉家昌,以洩心頭之憤。

甄珍上月由兒子劉子千陪同到台灣,領取金馬獎終身成就獎,與她結婚35年的老公劉家昌卻不見蹤影,傳出兩人正辦離婚,有指甄珍不滿劉家昌流連賭場,近年更頻頻關照前妻江青,冷落了甄珍和子千兩母子,忍無可忍的甄珍決定離婚;至今兩位當事人一直沒挺身回應,子千亦避談父母婚變,而劉家昌徒弟甄妮接受訪問時,爆料指圈內盛傳婚變原因是有第三者介入,甄珍氣得不得了,令離婚傳聞更言之鑿鑿。

 ■劉家昌和甄珍35年婚姻面臨破裂,兒子劉子千避談父母婚變。資料圖片
■劉家昌和甄珍35年婚姻面臨破裂,兒子劉子千避談父母婚變。資料圖片
讀聲樂志趣相投
昨日驚傳小三就是28歲的台灣女演員安唯綾,年屆70的劉家昌臨老入花叢,傳兩人年紀相差42歲,安唯綾因樣子激似林志玲,有「小林志玲」之稱,身材很惹火,消息指劉家昌很欣賞曾在《超級星光大道》踢館的安唯綾,雖然當時安唯綾已簽有經理人,但劉家昌仍打算將她收歸旗下私有化,甄珍察覺老公有異心,四處打探安唯綾是誰人,還擔心劉家昌可能惹上合約官非,找律師了解法律常識。
安唯綾於台灣師大音樂系修讀聲樂,懂鋼琴、大提琴,與劉家昌志趣相投,入行五年的安唯綾絕少緋聞,惟今年情人節,她在微博上載粉紅玫瑰相片,留言:「祝福大家都能找到那個對的人,包容彼此的缺點,放大欣賞的優點。」似乎正沉醉在戀愛甜蜜中,平日愛玩微博的她,昨日被爆是疑似小三後,至截稿前都沒在微博蒲頭。
據知,今次是劉家昌主動提出離婚,初時甄珍堅決不允,早前她擬在台灣召開記者會,都是想向外間否認婚變,惟最後甄珍無力挽救破碎婚姻,才死心妥協答允離婚,並取消了記者會。

 ■「小林志玲」安唯綾在台灣師大音樂系修讀聲樂、彈琴和大提琴,跟劉家昌志趣相投。互聯網圖片
■「小林志玲」安唯綾在台灣師大音樂系修讀聲樂、彈琴和大提琴,跟劉家昌志趣相投。互聯網圖片
好賭沉迷百家樂
昨日本報記者聯絡甄珍,但截稿前未回覆,據知甄珍跟好友透露,因劉家昌好賭成性沉迷百家樂,每次最少輸一千萬,多年來已輸掉很多財產,有傳甄珍曾抵押名下西貢四棟別墅給方逸華,去年才贖回。幸而甄珍善於理財,變賣七棟房產套現四千多萬,由於兩人共同擁有近五億資產,包括美、日、港、台都有房產,加上中國龍虎山飯店,手握財政大權的甄珍,擔心劉家昌輸到影響兒子,才忍痛答允離婚,但只分給他一億元。
而安唯綾經理人娃娃接受台灣傳媒訪問時,承認劉家昌很欣賞安唯綾的才華,之前曾商討合作,還直認安唯綾曾跟劉家昌和甄珍食飯,但否認安唯綾是小三,她說:「甄珍姐對我們很好,如果是這樣,怎麼會找我們吃飯。」
採訪:皓騫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港人除了堅持自己的天賦人權,去爭取真民主、真普選,已經別無選擇。要向這種「恩賜民主」的假民主說不。

中央對香港普選有誠意嗎?當年鄧小平是猶豫不決的,1987年4月16日他在接見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時就質疑「對香港來說,普選就一定有利?我不相信。」一個最高決策者都不相信的普選權利何以被寫入基本法?合理的推測是,在港人的強烈要求下,中央作了妥協,而不是誠心誠意地「授予」。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此次訪港時聲稱:如果沒有中央「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民主無從談起」。《大公報》隨後立即發表社評《普選源自回歸,權由中央所賦》,稱香港民主政制發展,包括普選,都是「中央賦予港人的一項民主權利」。這種「中央恩賜民主給香港」的論調,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七月參加立法會午宴時就已表達:「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實現普選的立場和誠意是不容懷疑的。否則,就不會把在中英聯合聲明中沒有提及的普選概念寫入基本法,作出莊嚴地承諾」。

《中英聯合聲明》第4條規定「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基本法第45條補充一句「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由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普選產生的目標」。聯合聲明中的「選舉(election)」是泛指,已經包括了「普選」(universal suffrage)的特指含義,英國法律中大多是用election來表述國內普選事宜,張曉明說聯合聲明中「根本沒有提及普選概念」,是在歪曲立法原意,用文字遊戲美化中央的政治用心。
當年基本法起草委員用「普選」的特指含義細化了聯合聲明所述「選舉」的泛指意義,避免歧義,或是有人已經洞察到了中國選舉之虛偽性可能給香港帶來的不良影響。草委會共59名委員,其中香港委員23名,是基本法實際的制憲機構,如將隨後成立的「基本法諮詢委員會」180名香港委員計算進來,基本法內容表達了廣大港人的政治意願,並得到了大陸草委的支持。用法學語言來說,是「人民出場,對自己立法」,怎就成了中央的恩賜?
兩種權力觀不同的邏輯在此凸顯。民主憲政國家的邏輯是權為民賦,人民通過選舉委託政治代理人執政,並制訂憲法對代理人進行監督和制約。通俗說,就是主人請了個保母,通過僱傭合同來管理家務。而獨裁國家的邏輯是權為君攬,猶如一個人突然闖入某個家庭,宣佈自己管家。此人也會制訂一個「僱傭合同(憲法)」以取得名義上的合法性,實際上卻是靠暴力和欺騙獲得權力。久而久之,保母成了家庭的「中央君主」,主人不得不接受其統治,將自己許多「自然權利」視為保母的恩賜。
的確,當年的港督靠戰爭暴力進入香港充當「專制保母」,百多年的殖民統治,英國一直在壓抑香港的民主發展。但與現時中共控制香港最大的不同是,英國為民主憲政國家,在保障港督高度集權管治香港的同時,還有經民選國會批准的、嚴格縝密的一系列憲制性法律制約港督,英國政府和港督都必須承擔管制香港實際的政治責任。因此,民主雖然缺席,但法治高度發展,自由得到保障,奠定了香港繁榮進步的基礎。
中共反民主憲政的意識形態,使得內地一直處於虛法、強權和弱社會的政治狀態。哈佛大學教授雅諾什.科爾奈曾批評社會主義體制下一黨專政的權力是「一個極為奇特的自我合法性構建過程」。有理由相信,中共對香港的控制,考慮的只是香港民主會否對其在大陸的統治構成威脅,而不是香港利益本身。如同李飛所言:如果任命了持反對派觀點的人當特首,「怎麼向全國人民交代」?可以想像,這種「恩賜民主」,不過是專制權力可以任意限制和隨時收回的假民主。

沈舟
自由撰稿人